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史志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科技日报:他是企业好管家

发布日期:2014-06-09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参加工作29年来,无论是冰天雪地的东北平原,还是风沙肆虐的东疆大地,都没有阻挡住他努力前行的脚步。凭着誓争第一的坚定信念,抓铁留痕的工作作风,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成为了工程管理领域的佼佼者,他就是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公司新疆红淖三项目部经理刘根龙。

重压之下勇挑担

2012年12月1日,中国首条、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新建高寒地区长大高速铁路——哈(尔滨)大(连)高铁开通运营,对刘根龙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个值得深刻铭记的日子。回首施工中的点点滴滴,其中的酸甜苦辣诸般滋味,唯有他们自知。

哈大高铁三电迁改工程由于沿线诸多产权单位的利益纠葛,导致迁改成本超出概算价3倍,项目预亏千万元以上。关键时刻,刘根龙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为尽快扭转施工进度缓慢的困难局面,他带领项目部员工披星戴月深入施工现场,摸清所有待拆线路和土建单位具体施工进展情况,制定详细的迁改方案。凭着对企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最终攻坚克难,迎来了三电迁改工作的“艳阳天”。项目部创下了全线多项第一:率先完成超高压线路迁改任务;率先打通标段内全部架梁通道;率先完成全部迁改工作量,并成功将项目扭亏为盈。

管理创新当先锋

2011年1月,他担任内蒙古锦(州)赤(峰)铁路站后三电项目部经理。土建工期滞后,东北冬休期长、一年有效工期仅9个月,全长200公里的管段横跨内蒙古、辽宁两省,交叉施工多,他要带领26名职工在9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总造价2个亿的工程量,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

刘根龙从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入手,针对项目部实际情况,打破专业界限,按“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一岗多责”的原则,使项目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弹性化。人均800万的产值创造了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项目部用优异的成绩囊括了建设单位的年度各项评优奖项。

艰难险阻冲在前

2013年4月,电气化公司中标新疆红(柳河)淖(毛湖)三(塘湖)铁路通信信号工程,这是新疆首条民营铁路,也是投资额最大、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地方专用铁路。当刘根龙接到组织任命到达现场才发现,项目地处沙漠,没有电,没有水,生活用品要从200公里以外的哈密市运送,施工环境极其恶劣。他没有抱怨,立即调配人员、物资、机械等资源进场,迅速形成大干局面,施工进度一直稳居全线前列。

从东北到西北,都是条件艰苦的施工环境。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他摸爬滚打在工地上,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艰辛的汗水。

严于律己做表率

说起刘根龙的名字,公司上下从领导到普通员工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个以身作则,一心为企的模范人物”。“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深知现在的工程项目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基本都处于微利状态,管理少有疏漏,就会造成效益流失,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项目亏损。他带领职工自己装卸物资,办公室和宿舍物品配置以简单实用为主;所管项目不设领导专车,能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决不自己带车。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每年公司组织的领导班子考核民主测评中,优秀率都是最高的,充分表明了员工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认可。(陈锋)

文章录入:luhui      责任编辑:宋恒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