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喜获报社黄爱国老师的《在路上》一书,朴素而颇有内涵的封面上,刻有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路上”,欣喜、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项目兼职通讯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平时写东西都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多少有些随心所欲的嫌疑,敷衍应对写稿、交稿。由于基层项目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平日里也少有时间能够专心研究一下通讯稿件的写作之法,所以关于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什么又是评论文章……在头脑里根本没有严格的界线,多是写完了由公司的通讯员或是报社老师指点修改后,才知道大概要写成什么样子才算合格。
很荣幸,在各位同仁和老师们的指点、修改下,我也很欣喜地在局刊《铁道建设》上看到过自己的名字,作为作者的名字,其中饱含了艰难而困惑的过程。
有意识地翻阅着《在路上》,那是因为自己的思路太模糊,需要找一个范本,归拢一下思路,了解大致的写法,再下笔写出自己想要的文稿;无意识地翻翻它,看看消息、通讯、言论每一个版块的写作手法,对比一下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自己以后要写的东西作个铺垫;再者,认真地品读《在路上》,作者的心路历程、成长历程、四局的发展、个中的趣味故事……趣味书、工具书便合为一体了。
正如黄老师所作的序《用感恩的心态来喝彩》,虽然不能说自己的写作能力会因为《在路上》能够精进多少,但或多或少给了我消息、通讯等文稿的写作模式,增强了我写稿的热情。特别是想着编辑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去精心准备力作,到审稿、排版、设计封面的繁杂过程,再到出版,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啊。对比之余,我的勤奋则更应该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