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史志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高尚的人格 不朽的作品

——浅谈作家路遥及其作品
发布日期:2014-08-25来源:企业文化网
分享到:

阅读路遥,就是在阅读他那不平凡的人生和他那不朽的作品,就是在思索人生的真正意义。

——题记

谈及中国当代文学,我们的话题总也离不开路遥以及他的诸多文学作品。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路遥离开我们已有二十余载,他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优秀作品非但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经过岁月大河的淘沙愈发熠熠生辉。王巨才的《在路遥墓地前》一文写道:“路遥一直活着,活在一版再版的‘文集’里,活在千百万读者的无尽言说中。他留在世间的数百万言作品,曾以独特的生活情景、广阔的社会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人文情怀,感动过、抚慰过无数在生活底层苦 苦寻觅打熬的人,给他们以启示和激励、信心和力量。”

路遥的作品,给受贫困煎熬的人、受迷惑彷徨的人以理想追求。出生在陕北清涧偏僻的荒山沟,成长在贫穷延川、延安的路遥,命运没有给他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路遥的作品,用质朴的笔墨,感性的描写、理性的思索,一往情深倾诉着对这片黄土地的钟情。路遥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的故 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诗意象征。

路遥对农村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和农民有着血脉相通的感情。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说:“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创作态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路遥的作品堪称新时期文学的一座丰碑。

阅读路遥的生平,为路遥苦难的童年生活和艰难的求学之路而感动。当路遥1949年来到人世,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路遥的母亲说:“我家路遥七八岁就会砍柴了,他把砍的柴捆成一捆一捆,摞下美美一摞,俊得让人舍不得烧。”懂事并没有给路遥以生活经济上的幸福。到了上学年纪,路遥才有了自己的名字王卫国,八岁那年,他过继给了远在延川的伯父。路遥在小时就流露出自己的聪颖,他曾根据各人的相貌特征、身材高低、发音习惯、家庭出身等特点,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送去一个令人发笑而又贴切的“绰号”。然而聪明也并没有给路遥求学之路的顺畅。上中学时差点辍学,而初中三年,挨饿和劳作则是路遥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痛悼路遥》一文写道:“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在路遥的中学时代,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他是一株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便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往这方面发展,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路遥。路遥则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成名后,经常到老师家去看望老师,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由于路遥书读得多,笔杆子又利索,加之陕北厚重的文化给了他补养,路遥的文学创作信心越发高涨,仅1972年一年中,他就创作诗歌50余首,其中有6首在报刊上发表。

笔者在想,昔日的那个王卫国为什么选用“路遥”这个名字作为自己文学作品的署名?那是因为他知道,文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他用对待艰苦生活的态度对待写作;他也知道,在文学之路上需要作家“路遥知马力”的坚持与努力。路遥无疑是我们人生精神的标杆。

作为农民的儿子,路遥深深地爱着陕北的一川一壑,他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文学创作源泉。路遥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普通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这位黄土地生养的作家,似乎又化作了一把黄土,飘落在每座山巅之上,也似乎化作了缕缕炊烟,弥漫在每一孔窑洞里,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无限的思念和财富。一位作家去世了二十多年,人们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

路遥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故乡陕北的“毛乌素沙漠”,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著名作家朱鸿说,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

路遥把文学创作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他热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也热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阅读路遥是在追思和缅怀路遥高尚的人格品质、执着的文学追求、卓越的文学成就。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文学创作精神,必将激励着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奋勇前行,也将永远铭记在读者的心中。(叶子)

文章录入:韩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