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史志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难忘的岁月 不泯的梦想

发布日期:2014-10-30来源:企业文化网
分享到:

今天,在局第七届企业文化节举办“文学之旅”活动之际,非常感谢文化节组委会及局文学社给我提供一个与大家交流沟通的平台,也非常荣幸能在“收获的十月”与各位文友、老师相聚在合肥。下面,我仅就个人的一些创作经历、作家路遥创作精神以及对四局文学发展的一点看法与各位交流和学习。

难忘的岁月

记得在我入路工作的八十年代。当时朦胧诗代表人物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骆一禾、海子以及汪国真、席慕蓉的诗风靡校园,三毛、琼瑶的作品也不甘落后。这种诗风、爱情小说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我们这些在新线铁路建设一线孜孜不倦追求文学梦的年轻人。

在我当时的铁四局五处有一群文学爱好者,如当年的徐峻峰、张厚新老师、李平、曹建国、蒋玉龙、邹高、刘兵生、程洪亮、徐智强、郑昶、董书明、田东祥等,虽然我们都同在一条大沙铁路线,但只要听说谁有一本朦胧诗、汪国真或席慕容等的诗集,大家就会竞相传阅,甚至有的工友会把诗写在记工的黑板上,然后我们这帮诗友们会在工班的宿舍或文体活动室里或驻地外的荒山野岭上大声朗读、背诵。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能背诵汪国真的《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慰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我们当时一起分到铁路工程队的有200多名年轻人,大家干的都是筑路建桥的苦力活。短短的三、四年,我们其中有的工友不堪一线生活的艰苦而调回了老家的县城,有的则通过走关系调到段里坐上了办公室,有的则干起较为轻松的技术活,而我依然呆在工程队,除了每天工作的辛苦自不待言,业余时间大多放在文学创作上。这些,不但让我精神生活充实,同时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文友,还积累了一定的一线筑路生活经验。这为我以后的一些诗作在《人民日报》、《中国铁路文学》、《人民铁道报》等大的报刊发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筑路生活源泉。试想,如果当初也选择一些工友的道路,如果没有多年在筑路一线最底层的生活体验和磨练,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激情四射的诗歌作品问世。那时,我们文友之间还将许多没有发表的作品拿出来供大家分享,让心灵敞开,我们在一起谈论着北岛、顾城、舒婷、海子、席慕蓉、汪国真,共同感受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激情和快乐,而常常忘记了一天重体力活带来的劳累和辛苦……

那时候,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诗,我会把它工工整整地摘抄在笔记本上,有一年回家,在一个旧书柜里发现自己摘抄的诗集,二十多年了,纸页虽然已经泛黄,历经几次搬迁,但完好无损。我的心一阵狂喜,看着那清秀而稚嫩的钢笔字,那密密麻麻的字里透露出对诗的热情。海子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汪国真的“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走过漫长的黑夜便是黎明”,席慕蓉的“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不会老去。”翻着已经发黄的纸张,看着多年前自己摘抄的诗歌,我的眼里不知不觉竟然有了泪花,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海子的诗透露着昂扬的生命力,给人以温暖的感受,他的诗孕含着超越非同寻常的美感;汪国真的诗积极向上、乐观;席慕蓉的散文诗你阅读她,同时也就是在阅读人们自己的年华,乡愁就是一支永远回旋着的曲调,无论你走多久、多远。

在那时,除了这几位诗人,相比琼瑶,我还是更喜欢三毛的作品,她的书《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万水千山走遍》、《倾城》、《滚滚红尘》、《哭泣的骆驼》等等我都仔细认真的品读过。记得离工地不远的小镇上也有书摊,书贩们时常用架子车载满书籍,书摊上也大多都有我们最喜欢的诗人、作家的作品,有一次,我发现架子车上有一本久违的《西方爱情诗精选》,便激动起来,随手高举着书,向随行的文友高喊,“爱情诗,我的女神”!引起街上的行人都回头惊愕的看着我,一脸的傻气、稚嫩。三毛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笑,便面如春花,它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时光如流水一般,纯真年代,那些难忘的岁月,那些如火般的诗情,那些虽然当时思想简单,但对人生有着更多思考、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和憧憬的文友们!美好的往事,就像一颗颗珍珠永远在我的记忆深处闪闪发亮。我的青葱岁月啊!姹紫嫣红看遍,怎奈似水流年!

我们需要点诗意的生活

记得2010年仲秋来到遥远的大西北新疆兰新铁路二线工地之后,我曾对远方的一位文友风趣地说:“千里迢迢,从内地到新疆我只带上两本书籍,一本是《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手册》,一本是跟随我20多年的《朦胧诗选》,可见我对这本书的痴爱。我既是一名兰新铁路建设者,又是一位寻梦的人。”而这位朋友笑曰:“一个对生活始终保持诗意的人,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着激情……”

是的,20多年过去了,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海子、骆一禾等一批朦胧派诗人的名字却未曾淡忘,他们当年创作的诗句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致橡树》;“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神女峰》);“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需要点诗意的生活。这些诗句不仅可以给我们以信念的支撑,也可以在我们落寞和孤独时,为我们的内心取暖驱寒。

当今社会,能够做到漂洗原始欲望,过滤社会杂念,内心沉静而无愧,真的很不容易。正是因为有像《朦胧诗选》一类书籍的存在,方能将我们的内心导向平和与宁静。

《朦胧诗选》已经陪伴我走过20多年人生路,它的大部分诗作是能够直抵人心的。当面对困境、挫折乃至失意时,我总是想到它曾经给予我的信心和力量,启迪和感悟,因为在内心深处我需要点诗意的生活,我需要这些穿透灵魂的诗句……

有时,走在茫茫戈壁荒滩,我会忽然想到梁小斌的诗句:“我提醒你/有一朵花从你脸上被撕走/要记住婴儿时期的笑容……”走着走着,我的脚步会变得更加刚劲有力了。

也许,我们都会渐渐老去,但《朦胧诗选》依然年轻。也许,命运有时对我们不公,但我们依然要微笑地面对生活,珍爱生命。

像路遥一样用生命和心血写作

阅读路遥,就是在阅读他那不平凡的人生和他那不朽的作品,就是在思索人生的真正意义。

谈及中国当代文学,我们的话题总也离不开路遥以及他的诸多文学作品。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路遥离开我们已有二十余载,他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优秀作品非但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经过岁月大河的淘沙愈发熠熠生辉。王巨才的《在路遥墓地前》一文写道:“路遥一直活着,活在一版再版的‘文集’里,活在千百万读者的无尽言说中。他留在世间的数百万言作品,曾以独特的生活情景、广阔的社会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人文情怀,感动过、抚慰过无数在生活底层苦苦寻觅打熬的人,给他们以启示和激励、信心和力量。

路遥的作品,给受贫困煎熬的人、受迷惑彷徨的人以理想追求。出生在陕北清涧偏僻的荒山沟,成长在贫穷延川、延安的路遥,命运没有给他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路遥的作品,用质朴的笔墨,感性的描写、理性的思索,一往情深倾诉着对这片黄土地的钟情。路遥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诗意象征。

路遥对农村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和农民有着血脉相通的感情。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说:“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创作态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路遥的作品堪称新时期文学的一座丰碑。

阅读路遥的生平,为路遥苦难的童年生活和艰难的求学之路鸣不平。当路遥1949年来到人世,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路遥的母亲说:“我家路遥七八岁就会砍柴了,他把砍的柴捆成一捆一捆,摞下美美一摞,俊得让人舍不得烧。”懂事并没有给路遥以生活经济上的幸福。到了上学年纪,路遥才有了自己的名字王卫国,八岁那年,他过继给了远在延川的伯父。路遥在小时就流露出自己的聪颖,他曾根据各人的相貌特征、身材高低、发音习惯、家庭出身等特点,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送去一个令人发笑而又贴切的“绰号”。然而聪明也并没有给路遥求学之路的顺畅。上中学时差点辍学,而初中三年,挨饿和劳作则是路遥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痛悼路遥》一文写道:“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在路遥的中学时代,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他是一株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便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往这方面发展,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路遥。路遥则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成名后,经常到老师家去看望老师,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由于路遥书读得多,笔杆子又利索,加之陕北厚重的文化给了他补养,路遥的文学创作信心越发高涨,仅1972年一年中,他就创作诗歌50余首,其中有6首在报刊上发表。

有时我在想,昔日的那个王卫国为什么选用“路遥”这个名字作为自己文学作品的署名?那是因为他知道,文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他用对待艰苦生活的态度对待写作;他也知道,在文学之路上需要作家“路遥知马力”的坚持与努力。路遥无疑是我们人生精神的标杆。

作为农民的儿子,路遥深深地爱着陕北的一川一壑,他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文学创作源泉。路遥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普通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这位黄土地生养的作家,似乎又化作了一把黄土,飘落在每座山巅之上,也似乎化作了缕缕炊烟,弥漫在每一孔窑洞里,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无限的思念和财富。一位作家去世了二十多年,人们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

路遥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故乡陕北的“毛乌素沙漠”,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著名作家朱鸿说,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

路遥把文学创作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他热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也热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阅读路遥是在追思和缅怀路遥高尚的人格品质、执着的文学追求、卓越的文学成就。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文学创作精神,必将激励着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奋勇前行,也将永远铭记在读者的心中。

今天我之所以重点谈到作家路遥艰辛的创作历程,一方面是让我们从路遥的故事中受到更多的启迪,因为我们是筑路的儿女,因为我们的根永远在筑路建设这片广大的沃土;一方面是为了激励我局的广大文学爱好者要像路遥那样用生命和心血去创作、去战斗。

对四局文学定位、发展振兴的几点建议

上个世纪50年代,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我们四局先辈们以“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把抗美援朝战时铁路抢修成“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60多年来,几代四局人栉风沐雨,以“四海为家,不畏艰辛”的拼搏精神,奋战在祖国铁路、公路、地铁、市政以及海外等各大建设的战场,传承60多年来沉淀的中铁四局企业文化底蕴,这些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

应该肯定的是,在四局几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几代四局广大文学创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我们四局文学创作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一批文学作品冲向国内较有影响的报刊杂志,也有一些作品在国家、省、市级获奖,同时也涌现了像原六处范大宇、陈大宁、李宝夫,物资处的游铁民,原一处的陈建杭、李鸿,原二处的赵荣霞、方成龙、陈尧,原三处的陈家对、徐满元,四处的傅建,原五处的曹建国、蒋玉龙、李平、李茂、彭华和现在的程洪亮、董书明、张志娟等,局机关的罗成誉、徐俊峰、程建伟、张文闻、安保田、王宝良、张存孝、黄爱国、储润梅、王传七、郑昶、房红霞老师等一批实力不凡、有影响的作者,为四局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记得局于1985年曾成立了文化艺术联合工作会,期间在合肥、九江举行过两期文学笔会,它曾为我们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也为我们燃烧起追求文学的梦想。30多年来,《铁道建设》花簇副刊、《四局工人》文学园地、过去的文学刊物《彩练》、现在的《脊梁》以及局内各大网站都给广大文学爱好者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表和交流园地。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局整体的文学水平及其影响力,相比于我局的摄影水平以及在铁路、中国中铁系统和铁道兵的兄弟单位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文学创作队伍还不整齐,文学创作还未形成大的活力和气候,每年有影响的力作还很少,即使在中国中铁系统内我们也并不处于领先地位,等等,这些都应该值得我们不断地思考。

那么四局的文学如何定位和发展振兴呢?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立足安徽,走向全国”的文学战略思想,通过局机关地处合肥省会的有利位置,积极加强与安徽省文学联合会、省作家协会的沟通和联系,重点推出局内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作者,一方面选择一些人员走出去,多参加些全国、省级的文学进修班、培训班,一方面适当地邀请一些有影响、有实力的作家、诗人来我局授课,举办讲座或组织到基层、施工一线采风等,不断提高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文学理论水平,积累创作实践经验。同时,我们的文学创作一是要紧紧立足于筑路建设这片沃土,以筑路精神为魂,以讴歌筑路生活为主题,以反映我们身边的筑路人为主要对象,以多种文学形式揭示筑路人的内心世界,真正展示筑路人的精神、品质和劳动的美丽;二是可以通过每年或两年一次的全局文学奖的评选,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选出来,选择部分作品参加省市、全国的文学评选,并对获奖作者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三是对有一定创作数量、质量并有影响的文学作者要大力扶持,比如在作者出书(文集)等方面予以帮助,或推选他们早日加入省级作家协会会员,不断提高我局文学创作者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四是要大力推荐文学新人,对那些有一定文学素养和基础的新人们,各级领导和党群组织要高度重视,大胆启用,为他们的业余文学创作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便利,并选择一些优秀人员参加省市、全国内的文学进修班、培训班,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加强对外的交流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学理论水平以及对省、国内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纯文学刊物的了解,增进与一些文学刊物编辑老师的联系与交往;五是积极发挥局文学社团体组织的作用。今年10月,局文学社的正式成立,将在我局广大文学爱好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更好地组织会员们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项文学活动,这样,必将形成我局文学爱好者队伍的强大力量,提升四局文学的整体水平。

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文友们,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文学创作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品牌或名片,就像我局目前摄影所呈现的巨大影响力一样。所以,我们都胸怀一个梦想,那就是振兴四局文学的梦想。我相信,在局、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不懈努力,辛勤耕耘,锲而不舍,像作家路遥一样,用生命和心血去写作、去战斗,我想四局文学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我们将有更多的作者加入省乃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们将会有更多反映筑路生活的作品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

最后,请让我引用屈原的一句诗作为结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大家共勉。(左新国)

文章录入:韩波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