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史志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安徽青年报:徐露平:从农民工到小发明家

发布日期:2014-03-28来源:局企业文化部
分享到:

  提起徐露平,在中铁四局四公司,没有不知道他的。很多农民工把他当成楷模,伸出大拇指夸赞说,徐露平可神了,让我们佩服,他就是工地上的小发明家。
  “去年,我们初张拉试验时,10个拉力表转动了9个,有一个就是不转,我们捣腾了两个小时,还是如此,现场观看的领导等急了,问我们张拉试验还能不能进行?当时,我们心里谁都没有底,也不敢应答。这时,有人想到了徐露平,打电话把他叫来,他倒腾了几分钟,拉力表竟转动了起来。”中铁四局四公司下塘梁场张拉班组的付兴圣向记者说这个事情时,对他充满了钦佩神情。
  徐露平家在肥东县农村,是个80后青年,但他的童年却过得十分辛苦。出生两个月时母亲就过世了,他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长大。1996年,徐露平刚满16岁,读高一的他就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外出打工了。
  从1999年开始,徐露平一直在工地上从事预应力张拉施工,十几年间,他从只会操作施工的愣头小伙成长为如今备受工友崇拜的小发明家。
  徐露平告诉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进波纹管生产厂家的生产车间,看到波纹管在机器的带动下,自动向前吐。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张拉时,钢绞线穿束能不能也实现自动化,人工穿束太费力、费时、费事了。回来之后,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叔叔徐海东说了,当即得到叔叔的支持。于是,徐露平就从网吧里上网搜索有关自动穿束机的资料,他看到了一个整体图,没有分解也没有说明,价格在四万元左右。徐露平感到太贵了,自己能不能造一个价格便宜一点的。
  他的性格是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找到叔叔商量,并开始着手绘制设计图纸,经过琢磨和反复验算,感觉到方案可行。于是,他利用工余时间去找车床加工作坊,并和对方商谈如何制作。由于之前没有做过类似的活,加工作坊只肯按图加工,所有的材料必须要徐露平提供。于是,只要有时间,徐露平便会去周谷堆废旧钢材市场、五里庙红旗建材市场等市场转悠,寻找合适加工的材料。由于都是自己掏钱,他每次过去都坐公交车,有时为节省钱,干脆走着去,十几千米的路几趟走下来,累得他满头大汗。
  材料买齐全了,加工的过程中,有些关键部位他必须要在现场盯着,因为一旦加工的尺寸不符合,就没法进行下道工序。有时要从晚上6时盯到第二天凌晨,冬天的夜晚寒冷,他有时站在简易的棚子下瑟瑟发抖地等待着下一道工序。
  经过近两周的努力,一台钢绞线自动穿束机终于造成了。经过现场试验,发现人工穿束要六人到八人,而机械穿束仅需两人到三人,人工穿束要八小时左右,而机械穿束仅需不到五小时,试验证明,机械穿束省时又省力。除此之外,机械穿束比人工穿束钢绞线每根至少节省材料15厘米,仅此一项,每片梁的成本节约就达700元左右。这个制作使下塘制梁场直接经济效益省下35万元。接着,他还把这个发明推广到了四公司所属的溧水、庐阳、包河等制梁场,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此之前,徐露平也有过发明,在杭州湾大桥大跨径预制箱梁中,由于锚具采用的是大孔束锚具,给预应力锚具安装带来困难,他发明的多孔锚具安装梳很好地解决了大孔束锚具难安装的难题。
  徐露平爱动脑筋,工作中对各种工艺、工序、工具等进行革新和改造接近50次,每一个小改造都对工地确保工期完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为此获得了很多荣誉:2005年被大桥局五公司评为“十佳农民工”,2006年被大桥局杭州湾项目部评为“十佳带头人”和“优秀生产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建桥突击手”等。
  作为江淮丘陵地走出来的农民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学习、钻研,对工作进行改进,对工艺进行革新,对工具进行发明创造,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这就是徐露平。(刘少骏)

 

文章录入:luhui      责任编辑:覃仁财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