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史志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安徽工人日报:工地上有了一个“三口之家”

发布日期:2013-06-01来源:安徽工人日报
分享到:

编者按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51%。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怀揣“城市梦”的农民工向城市大量流动的过程。据统计,全国有2.6亿农民工,他们离别故乡追寻梦想,投奔到陌生的城镇辛勤劳作,他们的愿望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过上跟城市居民一样有尊严的生活。他们虽然已习惯将生活工作的城镇看成了自己的“家”,但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这些方面,尚被排斥在城市的门槛之外。《追梦·农民工》栏目让我们走近这些在梦想和现实间奋斗的农民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描绘出他们在城市里努力打拼追逐梦想的一行行足印。
 

4月8日下午5时许,肥东县长临河镇东光村,正在建设中的合福铁路从这里穿过,夕阳之下,铁路北侧的中铁四局一公司长临河制梁场的协作队伍宿舍区静悄悄的,微风拂过,带着淡淡的油菜花的清香。

张国玉领着记者走进一间彩钢板房,这里就是他在工地上的家。

“这是我老婆,她也在工地上干活。”张国玉给记者介绍爱人韩步珍。

宿舍很宽敞,一头还放着空的双层铁架床。“本来是集体宿舍,老张的爱人来了,就改成夫妻房了。”长临河制梁场党工委书记俞浩峰告诉记者,制梁场里现在有七八对夫妻,都安排了单独的宿舍。

也许是因为有了女主人,这间工地上的宿舍透着家的温馨——向着门的一侧靠墙是钢筋和木板搭起来的灶台,屋子中间是一块装饰板加方木条做成的饭桌,临窗是木桌和单人木床,简陋却也实用,“桌子是我老乡帮我做的,我们这里什么样的能人都有。”看着这些“家具”,张国玉有些自豪。

张国玉的老家在江苏盐城的农村,2010年11月就和一帮老乡来到了长临河制梁场干混凝土浇铸,“去年女儿考上了大学,家里的土地也给征收了,我回家过了年,就把她带来了。” 张国玉指着爱人韩步珍笑着说,“能在这里帮我烧烧饭,洗洗衣服,我就能一心干活了。”

说起工作,张国玉的话也多了起来:“一声喊打梁了,我们浑身是劲,哪怕是半夜两三点钟也干,有活干就有钱啊!”

“他们这些人都是熟练工,活也干得利索,一个箱笼几百种钢筋,一看就知道是在哪个位置,一天班组能扎一个箱笼,很了不起。”俞浩峰在一边补充道。

忙碌的工作给农民工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张国玉说他去年挣了六七万元,班组里的工友很多人比他挣得还多。

虽然月收入赶上城里的白领了,可是张国玉和工友们的花销并不多,这里离镇子上都有几公里,加上活又紧,大伙儿很少出去买东西,“一个月下来主要就是伙食费和日用品,我们两口子一个月1000块钱足够了,每个月定期给女儿寄钱,剩下的就放在银行卡里存着,以后孩子花钱的地方多呢。”

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国玉的爱人韩步珍有点儿不习惯,话也不多,不过交谈中记者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对在制梁场的生活是满意的。

韩步珍说:“没想到工地上的条件这么好,吃饭有食堂,也能自己开个小灶,洗澡有公共浴室,房间里还装了空调,连网线都接到了宿舍里。”

“他帮我在工地上找了一份装落水管的活,不是太忙,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去年放暑假女儿就来这里过的,今年放暑假我们还把她接到这里来过两个月,一家三口都在这里,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韩步珍笑着说。

\

图为张国玉夫妻俩在宿舍里上网。  (本报记者 戴恒曙/文 朱开英/图)

文章录入:luhui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