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史志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安徽日报:穆玲 不远万里守护生命

发布日期:2015-07-26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

【开栏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凡人皆可有善举。本报今起开设专栏,多形式报道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善行义举,激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引领崇德向善的时代风尚。

■ 本报记者 张岳

“其实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讲的,如果我不去非洲,那么当时罗安达(安哥拉首都)的工地医院就可能建不起来。 ”中铁四局安哥拉工地医院院长穆玲说。 7年前,年近50的穆玲在合肥中铁四局中心医院工作,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安稳生活。

当时中铁四局承建安哥拉社会住房一期工程的1万套住宅楼。为保障工程技术人员的健康,公司决定从中心医院征选优秀医护人员在罗安达筹建工地医院。穆玲主动请缨,担任工地医院的院长。

当穆玲真正踏上非洲后,才发现现实的环境远比想象中的糟。战后的安哥拉一片疮痍,物资匮乏,缺医少药。 “就连国内最普通的感冒药,在罗安达都买不到。所谓筹备工作,就是等国内的物资。 ”

2008年6月26日,首船物资抵港,穆玲带着工地医院的6个同事直奔港口。物资沉重,没有机械,就人扛肩挑,穆玲像汉子一样爬上爬下卸货。一不留神,大铁箱的铁皮给大腿拉了个10厘米的口子,血流如注。穆玲顾不上,盐水冲冲接着干,仅仅19天,一座简易的医院在工地上就建了起来。当天,手术室就迎来了第一台手术。 “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这在国内是个很小很小的手术,但在安哥拉,在工地医院,面对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我第一次感到害怕。 ”没有专业手术床、没有专业手术器械、没有做手术的无影灯,甚至连消毒用的双氧水,都要限量使用……

第一台手术成功与否,决定着以后工地医院还敢不敢做手术。凭着高超的技艺、过人的胆识,穆玲成功为病人实施了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开创了在安华人医院做开腹手术的先例。

“现在回想起来,有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都是有惊无险,一切都平安顺利。 ”穆玲说。2010年2月,中国工地上发现疑似伤寒病人200余例,一时气氛紧张凝重。穆玲毅然乘小飞机连夜赶往疫区,看病人,询病史,查环境,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后,采取救治措施,召集相关人员进行疫情分析和预防传染培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病员们相继转危为安。

2013年6月,工地医院发热病人突增,患者持续高热,全身疼痛,不能进食,非常痛苦,重病人在输液中虚脱、晕厥、休克。穆玲立即多方联系,购买到稀缺试剂检测。在快速确诊为登革热后,第一时间向中国驻安大使馆汇报,由大使馆发布通知,告诉大家疫情及注意事项。

穆玲不仅安排工地医院编写了预防宣传资料免费发放,而且不顾危险和疲劳,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组织医护人员全力以赴诊治登革热病人4000余例,没有发生因登革热直接死亡病例,为在安华人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受到商务部的表扬。

不少中国人在安哥拉生病后,由于多种原因,得不到及时救助,只能求助于大使馆。大使馆首先想到的就是中铁四局工地医院,穆玲接到电话后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并热情地接待病人。 “他们远离祖国和亲人,无依无靠,他们不仅是病人,他们更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国内的父母、子女都在盼着他们归来。作为医务人员,要尽自己的能力救助同胞,让祖国的亲人放心。 ”穆玲说。

在国外工作的近7年时间里,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时刻萦绕在穆玲的心底。年近80的老母亲居然学会了上网QQ视频聊天,“老母亲说,每天只要能在电脑上看到我的QQ头像是亮着的,她就放了一大半心。 ”穆玲说。

现如今,穆玲回到了家乡合肥,在罗安达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在非洲大地上成功救治登革热、恶性疟疾等重症病人6000余例,已成为她职业生涯中永不褪色的光彩印记。

文章录入:luhui      责任编辑:覃仁财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