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史志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团结报:戈壁医生

发布日期:2013-11-06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新疆哈密市十三间房,著名的百里风区,周边100多公里都是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这里风速高、风期长、起风速度快,一年365天,有200多天刮的都是8级以上大风。由于昼夜温差大、干燥、风沙大、水土不服、风沙侵袭等原因,经常造成参建兰(州)新(乌鲁木齐)铁路第二双线的中铁四局建设者生病、受伤,由于远离哈密,看病难成为了影响项目施工进度和参建人员稳定的“心腹之患”。

2012年8月,工地上来了一位医生,在狭小的活动板房里开起了一所“戈壁诊所”,铁建工人们终于有了看病的地方。这位医生就是农工党安徽省中铁四局支部主委、中铁四局四公司医院副院长汪诗俊,当他听说正在十三间房建设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的工人亟需医疗资源的时候就主动请缨,决心常驻一线为职工服务。

风沙的较量

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途径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汪诗俊终于到达了新疆哈密市。原本以为已经到达目的地了,然而在听取当地同志的详细介绍后,他才知道真正的工地现场还在200多公里开外的茫茫戈壁沙漠中。就这样,他们的汽车又出了哈密市向西南行驶了200多公里,才到达真正的目的地——十三间房。

汪诗俊15平方米的诊所位于工地旁的一排活动板房里。房间被隔成了两部分,外面是诊疗室,一张桌子、三张椅子、一个药柜、一副工人们送给他的用钢筋做的简易输液架;里面是休息室和储药室,放着两张双人床,一张供他和另外一位员工休息,另外一张放满了药箱。

这里小风天天有,大风时时刮,忽冷忽热还经常停电,大风一刮,简陋的小诊所就呼呼作响,霎时天地间一片混沌,房间内也是一片狼藉,屋子内弥漫着灰尘,桌子、床上、地上到处都是黄沙。汪诗俊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已经扫地五次了,每次,外边屋子都要扫上2-3斤沙子。桌子上不擦就是灰一层。”“出去一下,灰头土脸的。”就是在与黄沙的一次次较量中,汪诗俊的“戈壁诊所”挺住了。

由于当地条件恶劣,尽管项目部在员工健康、安全防护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但风沙、缺水、干燥等引起的各类疾病还是时常发生,因此,不足10平方米的诊疗室常常挤满了人。为了确保诊所安全,项目部在活动板房外又加了两条钢绳,把两端各自固定在地下,防止大风掀翻房屋。有时大风导致停电,汪诗俊只能借助手电筒的光亮继续为病人看病。但就是这样条件艰苦的“戈壁诊所”,却对人心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很多工人由于在生病后能够及时得到诊疗,思想逐渐稳定下来。

用真情付出

来十三间房之前,汪诗俊就曾听说过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每一滴水都要到50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每一粒药丸都要到200公里外的哈密市去采购。平均每天20多名患者前来就诊,让汪诗俊没有更多时间来适应这里的环境。

摆在面前的首先就是参建人员的用水问题。由于工期紧张,当地又严重缺水,加上参建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水运来后,很多工人就直接饮用,造成一些工人身体不适。为了保证用水安全,汪诗俊从哈密市卫生监督所购来了消毒粉,指导大家对运来的水进行集中消毒。

为了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汪诗俊就用手机短信给每个协作队伍的负责人发送健康防护方面的知识,并让他们把短信转发给自己的工人。他还利用为病人诊治的机会向他们详细地介绍如何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注意饮食、起居和工作的安全,并通过病人将这些防护知识宣传到各协作队伍中。

一天,从哈密购买药品回来的汪诗俊由于路上遇到12级大风,加上车辆故障、长途颠簸等原因,头晕、呕吐不止,晚上十二点多才赶回诊所。刚躺下,他就听到了急促的敲门声。他强撑着身子打开门,一阵大风裹着沙粒扑面而来,吹得他睁不开眼,差点晕过去。来人进屋后,借着灯光他才看清是两位农民工。原来,他们在从工地回来的路上被大风刮倒,一位右下肢胫腓骨骨折,一位眼睛进了沙子。由于诊所条件有限,无法做手术。汪诗俊一面赶紧打着手电筒从附近找来木棍,做成夹板,帮助伤者固定;一面打电话联系车辆,组织人员送伤者转院。紧接着,他又立刻为另外一名农民工冲洗眼睛。忙完这些,已经是早上六点钟了,一些工人又涌到这里来就诊……

有些工人由于现场工期紧,即便生了病也不肯花费太多时间去诊所看病。为此,汪诗俊在诊所没有病人时就会挎起药箱,到工地现场去为那些没时间看病的工人服务。为了节省工人们休息的时间,汪诗俊还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着病人的情况,哪个病人要换药了,哪个病人该打针了……每天晚上,他都要带上药箱,按照本子上的记录,直接到工人们休息的宿舍区为他们服务。

真情付出换来了援建者们内心的敬重,大家都称赞汪诗俊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由于现场离不开医护人员,原本申请服务一个月的汪诗俊在施工人员的一再挽留下,回程的日期一拖再拖。看到汪诗俊的辛苦,项目部的领导询问他是否需要一名护士帮忙时,汪诗俊考虑到这里环境恶劣,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特殊的爱好

诊疗间隙,汪诗俊总喜欢在驻地周边寻找各种各样的石头,捡回来就放到办公桌上。尽管远离城市,业余生活贫乏,但是看着桌上的石头,汪诗俊告诉我们,他在这里并不孤单。

说起收藏石头的起因,不得不提他在疆的医疗工作。一次,汪诗俊接诊了施工队伍中的一位来自河南的农民工,在仔细检查农民工的身体状况后,汪诗俊要求他在诊所里连续打三、四天的吊瓶。前两天打完后,那位工友的状况有所好转,由于舍不得耽误时间而影响赚钱,他向汪诗俊请求最后两天的吊瓶改在晚上收工以后再打。汪诗俊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当时,建设者们的居住区与“戈壁诊所”有一段距离,为了不使那位工友往来奔波而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汪诗俊带着所需药品,亲自上门为他打吊瓶。为了防止吊水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汪诗俊一直陪在那位工友的身边,丝毫不敢倦怠。

在汪诗俊细致周到的服务下,那位工友的身体得到了康复,后来还赠送给汪诗俊一块从戈壁上精心捡回来的漂亮石头,说“谢谢汪医生的精心治疗,让我恢复了健康的身体,您的医德令我敬佩,这里的条件十分艰苦,在此谨以精致的戈壁石来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逐渐地,汪诗俊爱上了茫茫的戈壁和在此辛勤劳动的建设者。在他看来,这些被大风打磨的各种样式的石头,与戈壁滩恶劣环境抗争了上万年,正像戈壁石一样,来此的建设者们正以坚韧不拔的英勇气概创造着历史性的伟大工程。面对艰难的工作环境,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汪诗俊还即兴赋了一首打油诗:戈壁袒胸怀,沙漠舞清影;喜邀好儿女,热血绘彩虹。

在兰新铁路二线工地建设者们看来,汪诗俊和他的诊所就像他喜爱的戈壁石,虽然会被风沙改变外形,但是服务一线建设者的决心不会变。(吕媛项建)

\

图为汪诗俊(右)到兰新铁路施工现场为工人送医送药

文章录入:luhui      责任编辑:宋恒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