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史志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新华网:高科技筑牢安全生产“防火墙”

发布日期:2018-06-29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可燃气体、VR(虚拟现实)排查事故隐患和应急救援……近日,记者在河南多家企业走访发现,安全生产领域中,高科技的“出镜率”越来越高,它们作用于安全事故的前中后端,为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道“防火墙”。

安全不再是“嘴上功夫”

“各种让人直冒冷汗的‘危险因素’都能看到,工作时候的安全意识更强了。”6月25日,在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佳润滨河佳园项目施工现场,一线作业工人李玉泽通过安全教育区配备的VR智能安全体验设备,体验了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伤害、触电、火灾等虚拟场景。

而这种通过VR技术感受违规操作后果的做法,不仅锻炼了一线职工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也让在场的不少工人都啧啧感叹:“现在安全教育用上了高科技,效果能翻倍,大家记得牢!”

像中建二局一样,在河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安全生产技术上“动脑筋”。通过高科技的运用,改变了以前“光说不练”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模式。

中铁四局建筑公司河南项目打造的智慧工地上,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率已达95%以上,监管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查看现场施工动态,对工人违规、违章操作进行实时监督、示警,现场存储数据还可以为安全事故调查提供参考。

不久前,在河南周口沈丘县的大桥工地上,中建七局交通公司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安全爬梯投入了使用,这让不少工人乐开了花:“以前施工用的梯子稳定性差,不能拆卸,让人既折腾又不放心,现在好了,安全爬梯一个人搬起来就走,很方便!”

“危险少不如没有危险” 除了新设计、新设备,高科技助力下精准高效的监管,也为不少企业进一步拧紧了安全的阀门。 “危险少不如没有危险。”记者采访中发现,在河南的一些厂矿车间,很多工人的这种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在一处化工厂区,企业通过使用机器人规避职工伤害风险,使用红外设备查找厂内安全隐患,尽早发现隐患,立刻解决问题,确保安全生产。

而在矿区作业中,不少高精度、全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已经使工人们从“脏、苦、累、险”的作业环境中解脱出来,避免他们暴露在安全生产隐患的威胁中。

在洛阳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澳洲子公司北帕克斯铜金矿,采用自然崩落法的E48矿坑是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矿区之一。该矿采用的无人驾驶装载机由地面操作员远程控制,使工人们告别了危险的地下作业。

“我们公司注重加大投入,力求使安全生产工作达到‘零伤害’。”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洛阳钼业投入2.3亿元用于矿山采空区处理技术研发、设备引进及工程治理,实现了对地下采空区和露天台阶稳定性的全天候、实时和立体监测。

“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既解决了一些靠传统方式无法有效解决的难题,也提高了监管效率,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利泽长远的事情。”北京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季学伟表示。

科技应援力量势头正猛

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科技正在改变安全生产的事后应援力量。

“我们的要求是不出现安全事故,但一旦发生事故,有力有序有效的现场应急救援也得使上劲。”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公司副总经理张树生说。

可拖动两条60米长的水带行走、能进行环境探测、热源检测追踪的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能借助风轮产生的风力生成高倍数泡沫、迅速覆盖燃烧物体表面达到灭火目的的机器人……中信重工研发出来的一大批特种机器人为应急救援提供了可靠设备保障。

“安全事故对反应速度、救援能力、信号传输速度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用特种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传统救援方式的做法在未来有广阔空间。”张树生介绍说,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特种机器人可代替救援人员进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等危险灾害事故现场进行探测、搜救、灭火,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季学伟表示,虽然目前国内的安全防控技术仍然存在数据采集不成熟、信息化与专业化融合度不高、技术提升仍有空间等短板,但毫无疑问的是,高科技给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科技的发展,正在使安全“防火墙”越垒越厚。(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王佳宁)

文章录入:zhangjinjing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